课程类别
学时
届数
学生 总人数
兽医寄生虫学
全日制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必修课
4学时/周
5
450
兽医寄生虫学实验
全日制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必修实验课
1学时/周
基础生物学
全日制中国农业大学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荷兰劳伦斯坦大学合作班本科生
700
高级寄生虫学
预防兽医学专业硕士生学位课
150
兽医专业英语
动物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硕士研究生课程
300
网络教育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课程
32学时/学期
920
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学生总人数
兽医寄生虫学实习
在校本科生动物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
30
在校研究生动物医学专业教学实习
10
网络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
120
三、主持或参与的教学研究课题 1.主持,名牌课程建设“高级寄生虫学”,中国农业大学,2003-2004. 2.参与,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兽医寄生虫学”,教育部,2002-2003. 四、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教材和教学研究论文 1.高级寄生虫学实验指导,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5. 2.动物疫病防治(第二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3.动物疫病防治(第一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4.兽医寄生虫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研究,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实践与探索”论文集,2007.
五、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2.200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3.2003年参讲的中国农业大学本科课程“兽医寄生虫学”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4.2003-2004年主讲的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课“高级寄生虫学”被评为中国农业大学名牌课程 5.2002-2003年度被评为中国农业大学杰出教师 六、从事网络教育的经历 1.2004年至今,在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讲授“兽医寄生虫学” 2.2004年至今,在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担任动物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七、在本课程建设中承担的工作 在本课程建设中担任课程负责人、第一主讲教师、教学设计、辅导教师等工作。
一、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来源
年限
本人 所起作用
表达并运送禽流感病毒抗原组的新型疫苗活载体研制(2006AA02Z458)
863项目
2006.9-2009.9
主持人
鸡对转基因球虫表达的病毒蛋白的免疫应答机制 (30540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7.1-2009.12
表达病毒蛋白的球虫表达系统的构建(30471298)
2005.1-2007.12
鸡球虫卵囊转染的研究(30540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任基金
2006.1-2006.12
伊氏锥虫VSG抗原库建立及其免疫保护机理(30270991)
2003.1-2005.12
二、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著作和学术论文 1. Transfected Eimeria tenella could complete its endogenous development,J Parasitol,7/7(通讯作者),In press(排版中) 2.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paraflagel rod protein 2 in Trypanosoma evansi and its conservation among other kinetoplasti parasites,Exp Parasitol,4/5(通讯作者),2008 3. Transient transfection of Eimeria tenella using yellow or red fluorescent protein as a marker,Mol Biochem Parasitol,5/5(通讯作者),2007 4. Protection of mice against homologous or heterologous infections with antiserum mixture to the predominant variable antigen type repertoire of Trypanosoma evansi YNB stock,Exp.Parasitol,2/7(通讯作者),2007 5. The efficacy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Supercox a live anticoccidial vaccine in a commercial trial in broiler chickens in China,Vet Parasitol,1/8(第一作者),2006 6. Stable transfection of Eimeria tenella: constitutive expression of YFP-YFP molecule,Int J Parasitol,6/6(通讯作者),Accepted(已接受)
主讲教师情况(2):
一、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本科生专业必修课
4
426
兽医寄生虫学试验技术
研究生选修课
3
58
兽医大意
410
成人教育本科生必修课
228
网络教育本科生专业课
6学时/学期
2
298
502
本科生兽医寄生虫学实习指导
20
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
32
网络教育本科生兽医寄生虫学实验指导
网络教育本科生动物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
45
三、主持或参与的教学研究课题 1.主持,研究生重点建设课程“兽医寄生虫学试验技术”,中国农业大学,2008-2009 2.参与,国家级精品课程“兽医寄生虫学”,2002-2003 四、在本课程建设中承担的工作 在本课程建设中承担第二主讲教师、实验指导教师、教学设计、辅导教师等工作。 学术研究 一、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本人所起作用
动物粪便中伊维菌素的微生物降解
奶牛主要疫病快速诊断技术研究和疫苗的研制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
2006.1-2010.12
伊维菌素长效注射液的研制与开发
863子课题
2006.12-2010.10
兽用抗寄生虫药新制剂的研制与应用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2006.12-2010
第三参加人
乙酰氨基阿维菌素的研制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子课题
2004.6-2005.12
授予单位
署名次序
时间(年)
“奶牛专用广谱抗寄生虫药-乙酰氨基阿维菌素的研制”获大北农第五届科技成果奖
大北农集团、科技部
第一
2007
“埃普利诺菌素在牛上的应用研究”获优秀论文奖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
2004
“埃普利诺菌素注射液在奶牛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获优秀论文奖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2003
主讲教师情况(3): 基本信息
蛋白质及蛋白质技术
32学时/年
80
40学时/年
1
3学时/学期
154
网络驾驭本科毕业论文指导
三、从事网络教育的经历 1.2007年至今,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讲授兽医寄生虫学 2.2006年至今,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担任动物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学术研究 一、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HR模拟蛋白的构建、结构与抗病毒功能研究
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
2008-2010
鸡球虫顶膜抗原(AMA)的细胞入侵作用和免疫原性研究
广东省兽医公共卫生公共实验室
2007-2009
马立克氏病毒与宿主细胞膜融合的分子机制与抗病毒抑制物的设计
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专项资金
2007-2011
球虫抗药性检测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科技部“十一五”攻关
2006-2008
表达并运送禽流感病毒抗原组的新型疫苗活载体研制
科技部“863”
2006-2009
副主持人
队伍结构情况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单位
职称
学科专业
在课程建设中承担的工作
索勋
男
1962.08
中国农业大学
教授
动物医学
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教学设计、辅导教师
潘保良
1974.07
副教授
主讲教师、实验指导教师、教学设计、辅导教师
王晓佳
女
1976.07
主讲教师、 辅导教师
杨晓野
1956.01
内蒙古农业大学
实验指导教师
孔繁瑶
1932.10
教材主编
李晓娜
1976.02
中国农业大学 网络教育学院
讲师
管理科学与工程
教学设计
辛静
1983.06
助教
传播学
高占峰
1980.12
助理 工程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朱强
1977.11
工程师
影视制作
多媒体制作
陆希达
1980.02
李长辉
1986.05
页面制作
刘佳铭
1984.11
陆春宇
1972.03
网页设计
美术设计
耿超
1983.04
动画、网页设计
高巍
1967.11
广告艺术
平台需求分析
刘丽丽
1978.01
计算机信息管理
汪业宏
1982.03
教育技术
张建兵
1985.08
软件 工程师
软件技术
技术开发
于德凯
1985.06
计算机科学技术
董霖
1976.08
系统分析
李葆春
1978.05
计算机应用
系统设计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 一、教学改革 1.教材改革 现用教材为孔繁瑶教授主编的《家畜生虫学》第二版,本教材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新版本内容增补了伴侣动物、实验动物、野生动物和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2.网络课程开发与改革 2003年,网络学院开设“兽医寄生虫学”课程。随着网络教育教学的发展,进行了后续改革。 (1)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远程教育特点,将课堂集中面授的授课形式发展为通过互联网、多种媒体技术相结合进行远程教学,方便远程教育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设置了导学、教学、助学、促学等环节,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2)资源整合 将多种学习资源加以有效利用是远程教育的特色之一。本课程以多种媒体形式,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满足远程教育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3)学习评价改革 根据课程自身特点及网络教育规律和特点,确立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的学习评价方式,作为促学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另外,学院拟增加实践性考核方式,以切实解决考试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4)实践教学改革 为弥补远程教育方式的实践教学缺陷,本课程增加了案例学习、演示实验、图片库等相关栏目,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二、教学研究成果 1.汪明主编,索勋参编的教材《兽医寄生虫学》为普通高等教育2006-2009年“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项目; 2.汪明主编,索勋副主编的教材《兽医寄生虫学》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3.索勋,杨晓野主编的《高级寄生虫学实验指导》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4.刘群主讲,索勋和潘保良参讲的课程“兽医寄生虫学”2003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5.索勋主讲的预防兽医硕士研究生学位课“高级寄生虫学”(英文授课)2003-2004年被评为中国农业大学名牌课程。
近年来,学院十分重视网络课程建设队伍的培养,在岗位人员素质与能力提升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制定了《中农大网络职工业务培训制度》,将培训的实施情况作为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采用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不但要加强内部培训,还提倡“走出去,引进来”,积极组织岗位人员参加网络教育各类研修班和会议,参加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培训,多和同行交流,关注最新的发展和动态,取长补短,力争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网络课程建设队伍。
一、内部培训情况 1. 教学、辅导、教学设计方面:2005年-2008年6月,教学设计、教学辅导及技术开发人员共参加了26次培训,包括网络教育教学与传统教学、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网络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教学管理、现代教育技术在网络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网络课程脚本设计,网络课程学习活动设计探讨,远程学习导学探讨,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远程教育的发展、关于中国远程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等等。培训教师为学院多年从事普通教育后又从事网络教育工作的资深人士王言根、苏培安、纪蔚明等等,爱荷华州立大学继续教育和通讯服务部主任William R·Tysseling、李德芳教授、严继昌教授、丁新教授、顾宗连教授等。 2. 技术开发方面:2005年-2008年6月,美术设计、页面制作、视音频制作人员共参加了18次培训,包括用户界面设计、XHTML、CSS及XML等页面制作技术、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色彩构成培训等等。
二、参加各类研修班、课程培训及会议情况
2005年教育部远程教育研修班 2005年9月参加中国农业大学百年校庆“现代远程教育与农村发展高层论坛” 2006年6月教育部组织的“网络学习导引”课程培训 2006年7月“引领式在线学习体验”培训 2006年参加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 2006年9月参加微软.NET数据库高级应用:数据缓存;连接池管理;分布式事务培训 2006年10月WEB Service高级应用培训 2006年10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远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主办,中国传媒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承办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研讨班 2007年3月参加微软Visual Studio 2005开发结构设计培训 2007年5月软件测试工程师中级培训 2007年6月中科院软件所培训中心.NET开发培训 2007年参加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 2008年3月参加教育部教学及教学过程管理专题调研会议(厦门) 2008年5月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
课程内容的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提供主要资源类目 一、课程内容的知识模块顺序
学时(含实践)
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家禽的常见寄生虫病
8
家畜的常见寄生虫病
40
寄生虫病诊断
二、主要资源类目 本课程资源类目主要包括:网络资源、纸介教材、光盘课件等内容。所有这些资源构成立体化教材,它们具有一体化特征。网络资源类目包括: 一、人机交互特征 1.合理的页面布局 以动物畜牧为背景,突出了课程的动物医学科特点。导航、内容、版权布局划分明确清晰。课程标题、教师信息及栏目主导航置于顶部,“实时答疑、教师信箱、纸条箱”互动栏目方便学生随时获取帮助。欢迎词及登录状态区,既注重人文关怀,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态的 “课程通知”、“专题讨论”是学生获取最新信息的重要渠道;“演示实验、图片库”滚动图片充满活力。“开始学习”按钮可以快捷地进入“网络课件”。网络课件与网络课程有机衔接,在承继网络课程简洁风格的基础上,采用左右框架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主动提示需要完成的学习活动。 2.协调的色彩搭配 色调设计采用了让人充满快乐和热情的红色调,以激发浏览者的阅读兴趣,页面色彩醒目而使人充满热情。内容文字颜色采用灰色,以减少学生长时间浏览阅读的疲劳。 3.适度的页面信息量,符号规范 页面信息量呈现以学生有效学习为原则,多控制在1-2屏幕之间。文字条理分明,突出重点,在言简意赅的同时满足了学生心理的要求。各个知识点在语言表述上经过多次完善与修正,力争做到语言最精炼,表述最准确。 4.科学的导航设置 主体学习内容采用框架模式,提供学生学习线索导航,左侧为“章-节”树型目录,右侧为课程学习内容主显示区。在防止学生迷航的基础上,融入了教师线性的主导学习流程,可依照需要折叠和展开,在不同章节内自由跳转;遵循交互设计规范,链接深度适度控制,使学习方便快捷。不同字体控制、视音频的控制适应了不同学生的需要。 5.多种渠道的沟通交流 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交互方式。 “实时答疑”提供实时的授课教师、辅导教师沟通;“纸条箱”、“教师信箱”可以与教师、其他同学进行一对一的异步交流;“课程论坛” 就课程学习内容进行充分沟通;在教师带领下进行有组织的“专题讨论”。 二、技术路线 媒体表现形式上依据“适当、适度”的原则,既考虑到多媒体本身的表现特点优势,又充分顾及课程内容的特点,不一味的追求多媒体形式堆砌,有选择的采用了文字、图片、视音频、FLASH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通过一体化设计,形成了网络课程、纸介教材、光盘课件等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我们在课程立体化教材的设计开发上充分考虑农业院校农科专业部分学生网络环境不好的特点,保证网络环境差的学生通过光盘课件、纸介教材、纸介学习资料能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资源,再通过学习中心的学习支持服务完成必要的网上学习环节。学生平台、教师平台系统采用ASP.net2.0技术,结构上采用模块化设计,综合了教学系统,试题库系统,bbs系统,多系统的无缝整合,为学生教师的教学互动提供了必要完美的技术支撑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