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土壤地理学
专业课
3
5
300
土壤资源学
320
土壤学调查
2
600
国土资源概论
2883
土壤学实践教学
本科生小学期实践教学
15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
10
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
作 者
出版社
时间(年)
林培教授论文集
林培
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7
中国耕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林培主编
广西科技出版社
2000
黄土高原遥感专题研究论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现代土壤调查技术
科学出版社
1986
土壤普查与改土规划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79
授予单位
署名次序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国务院
第三
1993
国家科委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科委
第一
1995
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奖
国土资源部
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农业部
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水利部
1994
项目来源
起止时间
本人承担工作
“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利用的政策研究”子课题“集体建设用地整理研究”
世界银行
2007-2008
主持人
宁南黄土丘陵区基于生态安全评价的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6-2008
水土资源市场配置模型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全国土地利用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调查(试点成果)分析
2006-2007
Barriers and transaction costs of water markets in Heihe River Basin in Northwest China
IDRC (Canada) / EEPSEA 课题
2004-2005
二、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著作和学术论文 1.Junlian Zhang, Fengrong Zhang. 2008. Mutual monitoring in a tradable water rights system: A case study of Zhangye City in Northwest China.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SCI and SSCI), Vol. 95:331-338 2.张军连.可交易水权制度中的相互监督机制.中国农村经济,2007,9:53-59. 3.Junlian Zhang. 2007. Barriers to water market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in Northwest China.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SCI and SSCI), Vol. 87:32-40 4.张军连等.西部水土资源匹配模式与政策研究.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2). 5. 张军连.设立农地使用权的作用及相关政策和立法建议.国土经济.2001,4:44-45
学生人数
资源环境信息技术
4
360人
遥感基础与应用
170人
土地利用遥感信息模型
90人
2883人
基于分布式土水肥管理模型的资源高效利用系统研究开发
科技部
耕地质量动态平衡监控技术
2006-2010
小流域开发与保护型生态经济模式研究与示范
2005-2007
2005-2006
技术设计与土地利用生态效应分析
北京平原区农业资源清查与可持续利用
北京市农委
2004-2006
技术方法与农业资源利用布局
北京山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数字山区建设
北京市科委、财政局
2004-2007
技术方法与空间数据获取分析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单位
职称
学科专业
在课程建设中承担的工作
男
1928.9
中国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教授
土地资源管理
教学设计 教学辅导
孙丹峰
1971.6
土地利用与信息技术
张军连
1967.3
资源经济学
王数
女
1964.2
副教授
地质学
实践指导教师、教学辅导
刘杰
1982.12
中国农业大学 网络教育学院
助教
传播学
教学设计
吴艳飞
1974.12
讲师
农学
朱强
1977.11
工程师
影视制作
多媒体制作
陆希达
1980.2
助理 工程师
崔美莲
1978.9
网页设计
页面制作
郭健
1980.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陆春宇
1972.3
美术设计
曹荣丽
1980.10
计算机美术设计
高巍
1967.11
广告艺术
平台需求分析
汪业宏
1982.3
教育技术
刘丽丽
1978.1
计算机信息管理
张建兵
1985.8.
软件 工程师
软件技术
技术开发
于德凯
1985.06
计算机科学技术
李葆春
1978.05
计算机应用
系统设计
董霖
1976.08
系统分析
授课时长
第一章:概论
第二章:国土资源分类及其组分
11
第三章:国土资源对调查与评价
第四章:国土资源利用、开发与保护
第五章:国土资源、人口、环境、生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
第六章:国土资源管理与法规
第七章:国土资源信息系统
总结/串讲
校外专家评价,自我评价;举证说明课程在校内外的共享情况 一、专家评价 1.校外专家评价1
2.校外专家评价2
3.自我评价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课程结构完整。但实践教学部分需要进一步加强,为学生提供更详尽的实践指导和创造更好野外实习条件。 (2)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采用多种媒体形式教学 根据远程教育特点,结合学生学科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并进行有效整合,以多种媒体形式呈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习效果。 (3)教学环节体现了远程教育的思想。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以多种方式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加强了学生的协作学习,并督促教师对每次学习活动做出点评,通过类似的交互活动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总之,本课程无论从内容的设计上,还是现代信息手段的运用等方面,都符合精品课程的要求。 二、课程在校内外的共享情况 目前本课程主要用于网络教育学生教学,网络课件已免费提供给校内使用,本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内容作为校内普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素材。 实践教学外拍还组织了部分学生随行实习。
课程特色 举证说明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一、突出实践教学,变革讲授模式 国土资源概论是一门基础课,概述类的知识较多,涉及面较广,学时少且内容多。传统的讲授方式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只是浅尝辄止,没有进行野外考察,而实践经验的缺乏将影响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及知识应用能力。因此,本课程 1.转变观念,重视实践教学作用: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行实践教学和课程教学重要性并举的理念。 2.与时俱进,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道德、知识、能力”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应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目的,即:提高学生的能力(智能、技能),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包括提高学生品德修养、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作为农业院校,还应培养学生敬农、爱农、心系农村、献身农业的思想,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理顺关系,确立改革思路; 4.注重培养过程,构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二、扩展教学内容,增强学以致用效果 1.创新性地加入第八大资源—人力资源。 国土资源概论主要讲授的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等七大资源的特点、关系,本课程创新地加入了第八大资源,即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本属于社会资源,但由于我国的现状在于并不是缺乏某个资源,而是人力资源即智力资源的缺乏。把人力资源作为第八大资源,就是对所有资源的有机结合提出了新的要求,展示了新的视角。 2.增加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讲授各种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土地资源方面也有很重要的应用和地位,因此本课程介绍了资源的信息化管理问题 3.增加资源经济学和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在实际应用中相当复杂,在我国往往还是一个法律法规问题的集中体现,为了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以致用,本课程介绍了资源经济学的相关内容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增强专题讨论,深受学生欢迎 师生互动和小组讨论是提升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本课程专题讨论栏目通过细分学习小组,发起有趣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成功地避免了以下问题: 1.讨论活动受限僵化。 2.放任学生跑题,教师无作为。教师把“营造开放自由的讨论环境”当成教师无事可做。 3.交流仅仅停留在表面。教师认为讨论花样越多、气氛越热闹,师生互动的效果就越好。于是就出现了讨论专题时花样繁多但收获甚少的“讨论嬉戏化”现象。 4.师生互动形式化。 四、强化虚拟社区建设,力求搭建良好学习环境 为了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建设了虚拟学习社区,主要包括同学录和课程讨论区。同一个学习中心同专业学生组成一个班级,他们可以通过同学录,分享学习资源,讨论各种话题;在课程讨论区中,学生可以展开各种关于课程内容的讨论,有专门的辅导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和组织。这种虚拟社区构成了远程学习者学习环境的一部分,他们可以更好地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建构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使自己在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向教学目标的方向进一步提升和发展。 本课程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一、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本课程实践性很强,但是远程学习方式使实践教学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实践教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要加大实践力度、创新实践方法,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教学基地,力争为更多的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 二、完善虚拟学习社区建设 为了进一步规范学习社区管理人员(如辅导教师、班长等)的职责,开展更多的社区活动(如论坛讨论、辩论、投票、原创贴的评比等),逐步形成社区文化,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的联系,促进与课程学习相关的人际交互。 三、继续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对主讲教师的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和了解网络教育特点,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引导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体现。 教学管理和教学设计人员要多渠道、多层面地了解网络教育的内涵,不断开展网络教育学习和研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课程的建设中。 技术开发人员更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推动网络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四、继续深入教学改革,深化教学研究 教学改革和教育研究对网络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要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课程的建设上也要不断尝试,不断完善,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开拓创新。 五、丰富学习资源,建立资源库 网络教育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而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基础。 1.对资源库的建设制定一个明确的规划。 2.资源库不应只是素材库,应提供研究型学习环境与协作学习的环境。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平台就应要贯穿有这些新的教育思想。 学校的政策措施 一、政策措施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本科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中国农业大学制定了《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意见》。 中国农业大学精品课程建设于2004年3月启动,计划在2004—2008年期间,连续5年,每年建设30门左右的校级重点课程和60门左右的院级重点课程。 配套政策方面: 1.学校设立精品课程建设专项经费。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分为A级和B级,其中A级课程每年建设5门左右,资助5-6万元;B级课程每年建设25门左右,资助2-3万元;院级重点课程每年建设60门左右,资助1万元。课程建设经费视进展情况,分年度下拨。 2.确定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建设课程,除学校给予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支持外,各学院要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保障。 3.获得“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5人以内),经过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认可,视同为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4.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讲课教师在3年内增加40%的课时津贴;获得北京市级“精品课程”的讲课教师在3年内增加30%的课时津贴;获得校级“精品课程”的讲课教师在3年内增加20%的课时津贴;鼓励其保持课程建设的先进水平。 5.根据教育部和北京市文件精神,2004年起每年从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评选若干门建设水平较高的课程推荐申报北京市和国家级精品课程。 6.精品教材建设方面我校也有相应的资助政策,比如对通过2007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评审的项目按相关政策给予1:1配套资助,列入2007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的教材,出版后给予1万元的奖励。 二、实施情况 截至目前,我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市级精品课程16门,校级精品课程98门,院级精品课程138 门,已有47本教材列入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06年,网络教育学院有2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分别是“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企业经营管理”; 2007年,网络教育学院“食物营养与配餐”、“发展经济学”列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的教材;2007年,网络教育学院“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被评为教育部精品网络课程。